■立足市场应用,从科技成果产生的源头进行机制创新,提升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研发成果供给能力。
■育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主体,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承接力、推动力。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关键环节,打通难点、堵点,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
■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作者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转什么” “谁来转” “怎么转” “便于转”这四大核心问题,提出相关意见。
聚焦“转什么”,强化源头创新,提升市场适配科技成果供给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这篇大文章,首先需要破解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供应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困境,立足市场应用,从科技成果产生的源头进行机制创新,提升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研发成果供给能力。
一是建立完善需求导向的科研攻关机制,激发适配科技成果供给活力。市场适配科技成果研发,核心是发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的优势,让企业成为科研活动的出题者和产学研融合活动的组织协调者。要推动骨干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进研发活动一体化进行。同时,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面向企业与市场开展“订单式”研发。利用“揭榜挂帅”等形式,推动企业需求类重大科研项目攻坚,真正从源头上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
二是建立完善重大科技成果引进支持机制,提升适配科技成果供给潜力。充分发挥创新后发优势,引进国内外重大适配科技成果,是提升科技成果供给水平的有效途径。具体实践中,可进一步创新引进支持举措,对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创新主体,给予一定的奖补支持,放大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示范效应,提高市场适配科技成果引进能力。
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形成适配科技成果供给激励。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应用类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推动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效突出的高校院所给予奖励支持,充分调动高校院所积极性。
聚焦“谁来转”,创新政策举措,育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主体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体,既包括科技成果的创造提供者,也包括科技成果的受让承接者,还包括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必须育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主体,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承接力、推动力。
一是强化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提高科技成果创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着力破解科研人员由于收益不确定性导致的“不想转、不愿转”问题,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激励举措,切实激发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活力。
二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转化承接者的承接能力。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承接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当前,部分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低端,并不具备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配套研发能力与实施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必须破解此种困境,进一步推动平台、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
三是重视企业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链接推动价值,大力引进培育科技企业家。发展实践表明,科技企业家能串起从科研到市场的完整创新链条。目前,既懂科技,又懂对接,且懂商务实践的科技企业家人才仍十分稀缺。要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中的企业家价值,加大科技企业家引进培育力度,加快建设一支既能带领创新企业孵化、又能带动产业链做大做强的平台型科技企业家队伍。
聚焦“怎么转”,打通“渠道梗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是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社会现实生产力的巿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应用分析与筛选、关键功能实验室验证、实验室原理样机、工程化验证、产业化量产等多个阶段,相应地需要经历概念验证、小试、中试、量产等多个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必须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关键环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
一是积极开展概念验证,跑好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首先需要填平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化成果之间的间隙,支持创新主体开展概念验证活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对前沿技术或取得初步基础研究成果的项目,提供评估辅导、敏捷制造、共享检测等服务,尽可能地减少科研成果在转化初期“夭折”现象。
二是推动中试资源共用共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小规模放大试验,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的关键一环。做好中试熟化,要破解中小企业无力建设中试平台,高校、龙头企业不愿开放中试平台的困境,围绕“建圈强链”的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通用型、行业性中试基地,积极推动中试资源共用共享。
三是加强场景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应用场景作为科技成果试验、转化和产业化的复合载体,为新技术、新成果提供了市场化应用试点,因其最大限度地推动了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航标,在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聚焦“便于转”,优化创新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从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做优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服务,提升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效率。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展示、交易、转化和产业化”功能,推动其与国内外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对国家和全省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跟踪,加强科技成果筛选、推送和全流程服务,提升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效率。
二是做大金融供给,打造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血液与催化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必须加大金融供给力度。要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投资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的杠杆作用,聚焦“投新、投早、投小”,放宽申报条件和标准,引导更多民间资金投向技术难度大、回报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的初创科技企业。
三是做实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完善转化承接保障。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做实高能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探索联合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以及“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协同创新模式。同时,推动各地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在现有转化支撑平台基础上,对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创新支持举措,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项目用地、用能、开工审批等开辟快速通道,真正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