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

  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为科技创新做出了很多积极的贡献。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与传统的研发机构有什么不同?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如何运行?存在什么问题?国外有什么建设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1 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开始从模仿制造转为消化吸收,某些优势行业开始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然而技术引进随着国际局势的复杂化而变得愈发困难,自主创新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唯一出路。

  区域优势产业改变技术难题的意愿更加强烈,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升级,政府积极引进高校、研究院的技术团队共同建立起一种新型研发机构。

  不同于传统的研发机构,这种新型研发机构的“新”表现在打破身份、地域限制,更加的平民化。也表现为其工作重点不再是国家重大项目的攻关,而是实现科技转化,积极孵化、服务企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undefined


  新型研发机构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已掌握一定的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话语权, 是实施创新驱动的生力军。近年来更是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1996 年深圳市政府就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国内最早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但直到2000年,新型研发机构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从在检索文献中的应用频率来看, “工业技术研究院”出现最早,是学者们最初常采用的术语。“产业技术研究院”是 2011年才有的概念,但后来开始“病毒式”传播,超过了工研院的热度; 颁布于 2010 年的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中明确提出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部原部长万钢在 2012年年初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指出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崛起, “显示出强劲的创新活力”,此后官方及学术界多以此来称之——“新型研发 ( 科研) 机构”。

  最初把这种立足于公共利益、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的研发机构称为 “应用技术公共研究机构”,一般就叫某某技术研究院、某某工业技术研究院。随着研究院的发展,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始面向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开发,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兴趣。如果只是改变某项技术不足以实现产业转型,只有立足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概念因此也就应运而生。

  协同创新 、新兴产业、华大基因、基础研究等关键词爆火,研究开始探讨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新兴产业的意义、成果与不足,以及协同创新机制等等。

  季松磊等认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工业技术研究院内涵的延伸,不再只是针对某项技术的创新,而是朝着纵深以及整个技术层面扩展、建立战略合作、立足关键共性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适应我国产业技术转型的需要;

  丁云龙等认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为一体,其作用不可忽视。

  综上种种,由政府官方引领,学者沿用而使新型研发 (科研) 机构的概念内涵逐渐固定下来。

  新型研发 ( 科研) 机构成为科技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发”即研究和开发,较 “科研”更能体现这类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本质,也是官方提及较多的概念。后来,“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统称这类肩负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命的研发机构。

  2 新型研发机构有什么功能定位?

  从驱动点上看: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区域经济发展。

  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看:一种科技转化中介组织,可以兼顾互补性和依赖性,形成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系统。

  从着力点上看:其本质的功能就是加速创新创业,特别是对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加速作用更为有效,对产学研的粘着力更强,弥补了目前各类机构和主体间链接不足的问题。

  从作用上看:技术开发和商业化,主要作用表现在杠杆作用、桥梁作用、填平 “死亡之谷”作用、完善创新体系作用、抢抓机会窗口作用。

  

undefined


  死亡之谷:技术商业化的“不稳定”,更多的体现在科研和产品之间的“死亡之谷”。真正做过产业化的人士都清楚,从研发到产品,然后投入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是“惊险一跳”。一位从事新材料研究的老师,研发出了一种能够镀在眼镜镜片上的特殊材料,正好解决了某家企业的痛点,却没有办起公司,因为从实验室到量产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机会窗口:机会窗口是企业实际进入新市场的时间期限。新产品市场建立,机会窗口就打开;随着市场成长,企业进入市场并设法建立有利可图的地位;在某个时点,市场成熟,机会窗口会关闭。

  最核心的关键点:与传统新发机构不同的是,体制机制上存在明显区别。区别在哪里呢?合作上采取政产学与社会力量共同建立; 目标上兼顾研发和创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工作既有学术性,又面向市场; 运作模式投管分离,独立核算,内部治理采取 “企业化运作”和非营利机构管理模式。

  新型研发机构分为政府主导型、大学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等。现在市面上比较多的是:归国人才创业、建立民办非企业机构、组建创新联盟、建立企业研发机构、政府引导新形态等。高校主导的校地共建型、科研机构主导的院 (所)地共建型、社会法人主导型、联盟组织共建型等等。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做什么的?关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分类,最主要的两类是大学主导的专业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政府主导的综合性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主要功能角度,将国内区域产业技术研究院大致分为公共技术服务类、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类、竞争前技术研究类 (基础研究类)。

  3 新型研发机构如何运行?

  一种基础说法叫:“政府主导, 资源支持,市场牵引,开放运作”的运行模式。

  运行实体可以是企业、事业或民办非企业法人,往往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内部管理灵活、利益分配企业化。新型研发机构最鲜明的体制特色是“民办官助”。在研发模式上具有 “三发”一体化的特点,即能够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构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运行机制概括为“四不像”,与传统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均有差别,其实质是集合各方优势,不是那个驴、不是那个马、也不是鹿、更不是牛。

  

undefined


  常用的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为理事会领导下院(所)长负责制的组织属性和特点、具体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提出通用的组织架构模型,并提出包含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操作层在内的职能部门及主要职责设置。

  虽然“管办分开”、以营利为目的,已经赋予这个体制极大的优势。但是以人为本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性化优势并没有体现的太明显。极端的例子就是,把科研机构做成了“变现工具”。那么反映到人的身上,就是出现了“科研民工”,恨不得从基础研发环节就开始寻找“盈利点”,反映到政府这边,就是死磕税收和GDP,或者投入产出比。

  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商业思维”。而是“逐利思维”。这种思维也不能太见怪,毕竟宏观经济学中,中国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造就了短视和线性思维。

  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应当如何塑造?宏观来讲,系统思维和以人为本是主战略。在此基础上,构建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管理学方面的认知参考互联网企业管理思维。

  4 国外新型研发机构有什么成功经验?

  新型研发机构美国建设经验

  FFRDCs是美国联邦政府为发展前沿性战略技术,在国会批准下形成的政府采购科研服务体系。其起源于二战时期,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迅速发展。EFRCs 和 EIHs ( 能源创新中心) 都是受美国能源部资助的研发机构。EFRCs是在多机构科研人员的合作下致力于能源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目的是加快新能源、储能、材料科学、碳捕获与封存等重大基础科学的研究。美国的经验在于:

  

undefined


  资金管理方面的创新表现在:初期利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和私营部门的研发力量来实现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战略需求,受资助的研发机构必须制定自我维持计划;后期通过吸引其他资本进入或采取其他方式完全自立。

  此外美国还成立先进能源研究计划署 ( ARPA-E)为中小企业或小团体的具有潜力的能源技术研发活动提供短期资助。

  项目管理上,对资助机构进行严格的选拔、考核和评估,定期检查研发活动,管理者可以削减资金,机构还接受外部科学咨询委员会的科学和技术评估,并根据绩效考核来决定是否延续资助;

  机构内部减少项目审批,实行“减少联邦干预”的管理方式;形成公私结合的创新网络,将各方资源连接起来,建立广泛的创新联盟。

  总结一下:首先,财政支持能源、材料等基础研发,并促使其迅速独立(自筹自支)。换句话说,能源技术研发的短期资助;其次,绩效考核决定资助水平,科研也要“凭本事吃饭”。并不是立完项拿完钱就可以“放飞自我”;最后,内部激发创新活力,减少行政干预。

  新型研发机构德国建设经验

  大名鼎鼎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 ( FHG) ,成立于1949年,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面向工业的应用技术研究。FHG 的定位是为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其宗旨是致力于实用研究、促进科技知识的应用转化、经济与科研的全球布局促进国际间的合作。

  

undefined


  FHG将研究所设置在高校,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形成科研成果和解决方案来满足企业需求,这形成了创新集群的弗劳恩霍夫模式。

  弗劳恩霍夫的经费组成模式使其能够始终保持财务均衡,这是其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特色的地方; 他们还认为其成功的核心要素是与科学体系和工业界的紧密合作关系。财务均衡这个,怎么做到的呢?

  很简单,研究一下德国的企业很多是存活上百年的,财务均衡是很普遍的。法则一:目标着眼长远;法则二:以创新引领市场;法则三:深耕全球专业细分市场;法则四:基于核心能力开展多元化经营;法则五:保持与客户的长期和紧密关系;法则六:与同行合作共赢;法则七:吸引并留住核心员工;法则八:奉行谨慎保守的财务政策;法则九:正视冲突以化危为机。

  新型研发机构日本建设经验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又称产综研 ( AIST) ,是在1952 年成立的日本通商产业省成立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 15 个产业技术类研究所于2001年整合而成的,担负着新的使命。这是日本的中科院。

  

undefined


  产综研的使命概括为五点:一是推动社会发展;二是增强产业竞争力;三是促进区域产业政策实施;四是提供产业政策建议;五是培养精于技术转化的人才。

  产综研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事高端战略研究,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二是支持区域工业,利用当地技术资源进行国际共性技术研发;三是为日本科技政策建言,为企业提供新型产业技术。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战略站位要高,至少从产业结构转型开启;就地取材进行技术研发,而非外来和尚好念经;建言献策→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避免资源全面浪费的第一要务;培养技术转移人才。

  5 新型研发机构面临什么问题?

  

undefined


  第一,概念不清、界限模糊。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多数是照搬复制或者是闭门造车,系统思维不发达、学习能力欠缺、知识广度不够,是管理者的通病。

  第二,运营格局限制。目前的运营方,难以应对人力成本上升、资源紧缺的现实问题。

  第三,资本的贪婪和短视,也会打击创新,扶植保守。

  第四,产业政策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倒逼中国特色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这说明国内必然无法直接复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

  第五,不重视基础教育、也无法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知识爆炸催生知识断层,技术转移人才的缺失和职业体系的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