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科研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环节之一。

4月9日,作为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活动之一,第二届科创中国·高等学校技术交易大会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高校如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进行了探讨。


科研组织方式是影响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在作主题报告时提出,高校要改变过去的“散打”,更多开展“有组织科研”,解决跨学科难题,建立科研协同创新机制。

在他看来,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首先要找准问题,充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区域发展战略需求、行业企业需求,面向战略需求的关键去凝练科学问题,然后立项开展研究,而不是看一些国外的论文,从论文中找问题,做一些重复、跟随研究。

他特别强调要改变科研的支持方式,“影响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我们的科研组织方式。”

李志民表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资助以竞争性经费为主,缺少稳定的经费资助,这样的科研组织方式不利于形成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当构建以稳定性经费为主的资助方式,统筹竞争性项目资助和多元化投入,保障有组织科研长期稳健开展。


成果转化率不高?研究“真问题”不够


为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罗喜胜看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源头供给不足,原创性技术少,“水”成果多,研究“真问题”不够。

“我们的高校院所缺乏对产业布局方向的指引,导致部分科研人员在研究‘真问题’方面认识欠缺。所以,尽管我国的专利数量位列全球第一,但实现转化的比例不高,产业化、商业化价值开发难度较大。”他坦言。

他提出,高校院所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在政策激励方面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种类成果形成分类细化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更好地引导科技成果转化。


重庆试水:率先将成果所有权全部赋予科研人员


重庆大学副校长邓绍江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刘挺分别围绕“深化产学研协同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和“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之路”展开了分享。

“我们从提升服务氛围、制度氛围、研究氛围三个方面,营造了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质量的氛围。”邓绍江介绍。

其中,提升制度氛围广受关注。比如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将成果所有权全部赋予科研人员的“权益让渡”新模式,近两年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00余项,转化金额1.5亿元,吸引投资3亿元。

提升研究氛围方面的举措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下决心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刘挺说,目前,哈工大已形成了健全的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成果作价入股奖励团队的比例最高达到90%;专利许可、转让可以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对成果持有人和成果转化人员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