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今日在北京闭幕,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武汉纺织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京参会他围绕科技、教育等相关议题
精心准备建议、提案认真履行职责使命在“两会”上发出响亮的纺大声音
今年两会期间
徐卫林代表接受了
《中国日报》《新京报》
《中国纺织报》《湖北日报》等媒体专访
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新京报》两会院士说
徐卫林:马面裙等传统服饰走红,现代纺织业提供支持
他建议,推动纺织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专项实施,加大对高端医用纺织材料、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支持。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今年两会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
他介绍,航空航天和军工、生物医用材料、智能可穿戴纺织品是目前极具潜力的行业研究方向。他建议推动纺织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专项实施,加大对高端医用纺织材料、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支持,攻克一批重点基础材料,解决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和堵点。
此外,针对近年来马面裙“出圈”等文化现象,徐卫林认为,现代纺织业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推广中国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借助全球化生产和销售网络,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平台,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航空航天、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等是行业研究重点
新京报:一般来说,多数人对纺织行业的理解还处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但纺织学科研究性强,纺织行业也包罗万象。你曾说“纺织是一个不错的研究领域,这里面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而且可以做。”在你看来,纺织行业具体会给国家、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徐卫林:中国历来以纺织业闻名于世,这一传统技艺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更在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杰出代表,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政治、宗教、思想、经济和文化的全方位交流,更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探索之路。
纺织业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纺织的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更传承了先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而现代纺织工艺品通过丰富的纹样设计和手工技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产业规模看,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50%以上,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1/3以上,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科技、时尚、绿色”成为新标签,应用领域不断向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延伸,在推广节能减污技术装备、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方面进步很快,已经走上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赛道。
此外,健康也是纺织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纺织品在大健康领域会实现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应用。比如,面向老年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要,以舒适便捷、安全智能为重点,不断提升产品的智能、功能水平。医用纺织材料是纺织材料中科技含量最高、市场前景最为广阔、创新性最强的品种,目前有很多功能性纤维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已经到了临床应用阶段,比如人造皮肤、人造血管、人造骨骼等。
新京报:掌握核心技术离不开自主创新。你认为,目前行业有哪些重点研究方向,要重点解决哪些科研难题?
徐卫林:航空航天和军工、生物医用材料、智能可穿戴纺织品是目前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功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发展是现代纤维科学进步的象征,为传统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航空航天领域,航天服、火箭导弹外壳等都是纤维编织复合而成的,有一款波音飞机的外壳,就大量使用了加强碳纤维复合材料。
此外,智能监测纺织品也是未来医疗与纺织结合的研究重点,比如研发智能化石膏绷带。许多骨科患者在愈合期间需要打石膏绷带固定,但石膏绷带十分厚重且是硬邦邦一大块,而患者在不同恢复期以及不同部位需要的压力和温度是不一样的。如果能研制出智能、舒适性好,压力更贴合不同恢复期状况的绷带,能更舒适,也能更科学地帮助患者快速恢复。
在难题方面,纺织材料在不同场景中都会面临原料的选择、制备工艺、纤维设计及其应用上的挑战。特别是在具体应用中,智能穿戴服装的灵敏性与稳定性、相关数据的采集与传输、织物能源的供应,甚至研发制造的成本,都具有一定挑战。
“嫦娥五号”月面国旗“正负150℃下不褪色”
新京报:作为国内唯一以“纺织大学”命名的高校,在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学校具体有哪些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果?
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化部署,着力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努力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学校着力打造平台、人才、政策、资源、环境五位一体的创新科研体系,积极构建纺织新材料与绿色制造、纺织装备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智慧管理与效益制造四大学科群,以科技创新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水平实现了较大跨越。
学校在纺织纤维新材料、纺织绿色加工、先进纺织制品、纺织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智能纺纱、有机溶剂染色、聚苯硫醚纤维、彩色碳纤维、军工航天、生物医用纺织品等多项成果突破瓶颈。近年来,学校荣获了不少奖项,既有面向产业巨大需求的,也有直接服务生产、民生和国家战略的,为纺织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纺大研制的“嫦娥五号”月面国旗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第一面在月球上“正负150℃下不褪色”的织物版国旗,助力天问一号着陆“魔鬼9分钟”的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等代表性成果,在中国深空深潜、航天军工事业领域持续贡献“纺大力量”。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纺大深耕生物医用和大健康、智能穿戴等领域,在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纳米纤维柔性传感等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了新型高效防护材料、有害物质检测试纸等技术产品,全力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面向经济主战场,纺大与政府、企业协同攻关、协同发展,在湖北、江西、江苏、新疆等多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在10余个省份先后落地。
新京报: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对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我们还需要怎么做?
徐卫林:高校应集聚市场力量、资本力量和人才力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新体系,打造高校创新发展新引擎。
我认为,首先需要打破科技创新与市场供需之间的障碍。让高校科学研究面向经济生产,建立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高校与企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力。重视多种形式的中试基地建设,通过加强中试和工程化研究,提高成果的成熟度以加快转化应用。
其次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以能否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指标来考核,确保最终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确保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对技术指标符合生产要求、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促进成果尽快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最后还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服务。强化市场化服务对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支撑作用,建立产学研用信息交流服务平台,积极扶持、培养一批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更好地发挥新型技术创新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大限度促进高校与企业对接,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现代纺织业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支持
新京报:说起纺织,很多人会联想到汉服或近期火热的马面裙。在非遗传承和展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方面,现代纺织业能起到什么作用?
徐卫林:现代纺织业在非遗传承、展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传统纺织业,现代纺织业在技术、材料、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创新,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的不同。现代纺织业对新材料的开发使用,为传统服饰的创新提供了更多选择,使传统服饰更加舒适、耐用。例如,传统纺织品通常以麻布为主,较为常见的即粗针大麻布,现代纺织多选用棉纤维制成传统服饰,棉布的柔软程度和贴合程度明显提升。
其次是工艺的不同。现代纺织可以生产出更加细腻柔和的面料,并实现大规模生产,满足市场需求。202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下降,但是毛纺、麻纺、丝绸等天然纤维制品出口却实现逆势增长,这就是纺织新技术在传统纺织领域应用的结果。
再比如,纹织CAD软件利用计算机绘制确保传统元素的1:1还原;“侗布”在做成面料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捣衣”,用棒槌反复敲打面料,现在有一种“面料拍打机”,利用高速气流带动面料狠狠地拍打到墙上,和“捣衣”的原理如出一辙,都是让面料结构变得更加疏松从而获得天然持久的柔软,却极大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投入。因此,通过使用现代织机和打印技术,还可以在保持传统图案和风格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
此外,还体现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现代纺织业通过对传统工艺的记录、研究和创新,将数字化虚拟修复与AI技术结合,实现破损纺织品的修复与创新,帮助保护和传承那些可能会随时间消失的传统制作技艺。同时,又将修复后的传统服饰元素运用于现代服饰的设计过程中,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比如敦煌壁画的独特肌理与当下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相结合,用现代纺织加工手段实现了传统风格面料的开发与设计。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对什么议题感兴趣?带来了哪些建议?
徐卫林:今年,我主要关注的是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完善纺织科技创新体系,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纺织科技强国建设。
为此,我带来了三个方面建议,包括进一步推动纺织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专项实施,加大对纺织行业重点基础材料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高端医用纺织材料、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支持,攻克一批重点基础材料,高端、绿色、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和堵点。
建议将科普成果作为科研成果重要考核指标,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激励更多纺织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工作,丰富优质科普资源供给。
建议支持纺织中小企业依托行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研发创新,进一步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推动重点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以科技创新服务为重点服务内容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技术变革。
《中国日报》两会专版
徐卫林:建议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担任科普及创新导师
近日,徐卫林接受中国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关键。建议大学里的优秀师资,到中小学担任科普及创新导师。
“从长远来看,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表示,“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从中小学生教育开始抓起。建议大学里的优秀师资到中小学担任科普及创新导师。”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仅仅在大学强调创新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徐卫林说,“拓展中小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将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强、知识视野宽、心理素质强的人才。”
“牛顿、爱迪生和诺贝尔都是很早就展现出对科技的兴趣和爱好,有比较强的动手实践创新的欲望和能力。”他说。
自从去年两会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以来,徐卫林发现,国家和地方在各层面都在将科学知识和实践引入学校,并培养年轻人对创新的兴趣方面付出了更多努力。“国家和省级科技部门都在加大对青少年学生的科普力度。”徐卫林说。
去年10月,湖北省武汉市举行的东湖论坛上,启动了“百名院士进百校讲科普”活动。
“机制确立了,院士真正成为了中小学生的科学导师,科技强国梦将播种在更多孩子心中。”武汉市一所中学校长黄凤超在会上激动地说。
上月,该活动首场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为约2000名师生代表做了题为《无处不在却又充满神奇的万有引力场》的报告。
湖北省科技厅相关人士介绍,今年湖北将组织百名院士、专家走进百所学校为学生进行科普讲座,将讨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新发传染病防治等热点话题。
徐卫林介绍,武汉市科协成立了很多院士专家科普工作室。
“徐卫林院士纺织科普工作室”由武汉市江夏区政府支持,工作室的任务是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科普讲座和发行出版物。
徐卫林说,一些大学也在建设科技博物馆,让青少年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科学知识。武汉纺织大学也已建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纺织科技馆。
去年,徐卫林到几所学校做过科普讲座,宣讲传统纺织、现代纺织、未来的纺织,主题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系的纺织品到纺织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强科普工作,这激发了青少年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也让他们对大学里的相关专业也所了解。”
徐卫林强调,应该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科普,而不是变成新的应试教育。不同学校学生对科学好奇心不相同,所以教学方法很重要,这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科普方式得当,才不会给青少年学生增加更多负担。”
顶级院士和专家的日程安排很紧张,应该有更多经过培训的人员参与科普教育,特别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徐卫林建议,因为“他们掌握的是前沿科学技术,只需要简单的培训讲课方法,就能胜任科普工作”。
徐卫林还提出,希望被认定为国家级人才的学者能够到不同的小学和中学,每年做三到五次讲座,甚至可以建立对口科普基地,常态化这种机制。
《中国纺织报》两会声音
徐卫林:加大纺织科技研发投入破解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接受《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他最关注的是完善纺织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纺织行业重点基础材料、纺织产业绿色低碳及面向大健康交叉学科的重大公共关键问题的研究和攻关,推进纺织行业“科技、时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纺织科技强国建设。
徐卫林谈到,“科技、时尚、绿色”是新时代纺织产业的新定位,健康将会成为未来纺织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纺织品在大健康领域会实现更加多元、更深层次的应用。完善纺织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激发行业创新要素活力,是推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徐卫林今年参会带来三个与纺织行业发展相关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推动纺织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专项实施,加大对纺织行业重点基础材料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高端医用纺织材料、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支持,解决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和堵点。
徐卫林表示,未来五年是纺织行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期,纺织行业亟待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政策支持,攻克一批重点基础材料、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特别要说明的是,医用纺织材料是纺织材料中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创新性极强的品种。目前,我国医用纺织材料在高端领域缺乏自主话语权,如人工心脏、人工瓣膜、人工肾脏、人造皮肤和人造血管等医用纺织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为填补国内空白,国家应加大对高端医用纺织材料全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支持,提高我国在高端医用纤维及制品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二是建议将科普成果作为科研成果重要考核指标,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激励更多纺织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工作,丰富优质科普资源供给。
徐卫林谈到,纺织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兼容的行业,纺织科技同时渗透在医疗卫生、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各行各业,是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行业典型,但是,社会公众对纺织的认知大多还局限于服装、床上用品等领域,纺织行业的科普工作空间大有可为,也非常必要。
三是支持纺织中小企业依托行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研发创新,进一步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技术变革。
徐卫林谈到,中小企业是纺织业的主体,企业单位数、资产、营业收入、从业人员数量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对扩大就业、保障民生、促进创业创新、构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纺织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徐卫林表示,纺织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但研发资金不足制约纺织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顺应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技术变革趋势,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行业调查与企业需求更好结合,推动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助于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聚焦2024全国两会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纺织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化了我们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认识,为高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教育力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纺织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应用领域不断向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拓展。2023年以来,湖北深入实施“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统筹谋划推进纺织服装等9条新兴特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已初步形成全链条融合创新、多要素协同配合、全方位开放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湖北纺织行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徐卫林表示,武汉纺织大学坚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湖北发展实际,加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紧扣产业技术发展前沿方向,对纺织行业重点基础材料、纺织产业绿色低碳及面向大健康交叉学科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攻关,提升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障能力,为湖北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