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学纤维行业定义
化学纤维是指使用天然或人造高分子聚合物作为原料,经过化学和机械方法加工制造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被广泛应用于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优点是强力大、耐磨、弹性较好,不易发霉和被蛀,耐用性好,保形性好,不易缩水变形,缺点是吸湿性差、耐热性差、透气性差、染色困难,容易起毛、起球、吸附尘埃、产生静电。在中国纤维市场份额的占比上,化学纤维约占70%左右。2017年至2022年,中国化学纤维年产量由4877.05万吨上升至6697.80万吨。未来5年,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纤维等领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化学纤维市场整体规模仍将保持上升态势。
2. 化学纤维行业分类
化学纤维产品可根据生产原料、产品形态、产品性能等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按生产原料进行分类:
按产品形态进行分类:
按产品性能进行分类:
3.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特征
中国化学纤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兴起,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处于行业成熟期。在生产供给端,智能化制造成为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并且产业链逐渐向上延伸,生产环节一体化趋势明显。另外,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也将引领着行业发展的前沿方向。
1. 信息技术应用,化学纤维生产智能化:
以自动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智能化制造将成为今后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以自动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智能化制造将成为今后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更多的化学纤维生产商将投资装配智能测量仪表、新型纺织传感器、质量控制与执行系统等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装备。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配合下,具备自动化生产、实时质量监控、自动运送包装、智能仓储等功能的智能化车间及智能化工厂将逐渐出现,形成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一体化的智能供应链,在对客户需求进行最优配置的同时,提高生产线的利用率、产品质量稳定性及自动化水平,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减低残次品率。以上市公司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桐昆集团”)为例,桐昆集团与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智能化学纤维工厂建设、新型生产技术应用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桐昆集团与阿里云合作申报的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研发竞标项目《典型行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应用示范》也已成功中标。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化学纤维行业有望成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典范。
2. 沿产业链向上延伸,炼化、化纤一体化: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业链逐渐向上游衍生,生产环节一体化趋势明显。
为缓解上游PX原料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的情况,具备资金实力的化学纤维生产商在政策支持下开始将业务链向上游拓展,积极向炼化、化学纤维生产一体化的大炼化型企业转型。经过数年的布局与建设,未来几年将是民营大炼化项目开工投产的高峰期。为填补中国PX供需之间的产能缺口、降低对外依存度,中国国家与发展改革委员会重点发展了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随着本土PX产能提升,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将得到重新分配,具备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化学纤维龙头将获得更大的市场话语权,行业内落后产能逐渐退出。
3. 碳纤维先行,高性能纤维持续进步:
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将引领中国化学纤维行业持续发展。
高性能纤维由于长期受到政府与行业的重视,今后将作为化学纤维行业的尖端领域引领行业发展,其细分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以碳纤维为例,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高性能纤维,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在中国主要应用于体育休闲、新能源设备等领域。长期以来,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碳纤维企业凭借技术及价格优势对中国碳纤维企业形成压制。2022年,中国碳纤维消费量为7.03万吨,自给率不到40%,市场呈现出高度对外依存的态势。未来五至十年,随着自主生产技术与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国产碳纤维有望在航空航天、风电设备等高端领域实现多元发展。以碳纤维的率先发展为突破点,国产高性能纤维的持续进步将成为中国由化学纤维大国向化学纤维强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4. 中国化学纤维发展历程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萌芽期、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1. 萌芽期(1950-1970):
20世纪50年代,辽宁安东(现丹东市)人造丝厂及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修复并恢复生产,标志着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开端。1957年,为扩大全国的人造纤维产量,中国第一座大型人造纤维厂保定化纤厂于河北保定兴建,该厂的生产设备主要从欧洲引进。20世纪60年代,一批人造纤维厂在中国吉林、新乡等地建成,同时中国开始重点发展维纶纤维产品,在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万吨级维纶纤维厂,生产设备主要从日本引进,为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化工纤维行业逐渐兴起,同时对于国外先进化学纤维生产技术的引进,也为今后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启动期(1971-1989):
20世纪80年代,装备了成套进口设备的四大国有化学纤维生产基地天津市石化总厂、辽阳化纤厂、四川维尼纶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二期以及特大型化学纤维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陆续建成并投产,中国合成纤维单厂产能规模突破十万吨级。1983年,中国取消布票,在民用需求得到释放的推动下,中国化学纤维产量迅速扩大,由1981年的52.7万吨扩大到1989年的148.1万吨。在化学纤维品种方面,为缓解民用服装布料供应紧张情况,适宜制衣及大规模生产的涤纶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发展。
国有化学纤维生产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合成纤维产量规模突破万吨级,同时化学纤维品种丰富性大大提高。
3. 高速发展期(1990-2009):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推进,在国有化学纤维生产基地多期工程继续发展的同时,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组织结构、区域布局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有所调整,以浙江恒逸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自主选址建厂的民营化学纤维生产企业得到发展,推动了行业产能的持续扩大。1998年,中国化学纤维年产量达到510万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化学纤维生产国。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超过100个国家及地区签署了双边市场准入协议,中国的化学纤维产品凭借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在出口需求的带动下,中国的化学纤维产量由2001年的841.4万吨扩大到2009年的2,747.3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0%,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期。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化学纤维行业自主化程度不断增强,在国外市场的占比持续增加。
4. 成熟期(2010-2023):
受全球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的影响,2010年后中国化学纤维产量年增长率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近5年多保持在个位数水平,比起上一阶段的快速发展有所缓和。根据迈克尔·波特等管理学家的理论,以市场需求趋近饱和、市场规模增长率降低为标志,中国化学纤维行业进入了行业生命周期中发展相对平缓的成熟阶段。
中国化学纤维受全球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产量和需求量均有所下降,发展较为平缓。
5. 中国化学纤维产业链分析
中国化学纤维产业发展主要受到一些前端技术的限制,导致核心原料仍依赖进口,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化学纤维为例,目前该国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难以适应行业市场现有发展和消费者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复神鹰、光威复材等企业实现多项碳纤维关键生产技术的突破进展;在产能增长方面,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内多个万吨级别项目在近几年以及未来进行启动,为中国化学纤维产品供给提供保障;同时,多家化学纤维企业开始利用规模化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从产量上看,中国国产化趋势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
化学纤维行业的中下游环节互相依存,前者提供原材料和生产技术,后者则是化纤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近年来,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产业链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1)节能环保在化学纤维生产中的应用:加强环保意识,推动行业绿色化发展。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化学纤维生产企业需要采用更为环保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如生物基材料、再生纤维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化学纤维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出更为高端的化纤产品,如功能性化纤、智能化纤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3)国产化趋势逐渐增强:如今,中国已达成接近一半的化学纤维自给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未来中国化学纤维企业应保持产能增长趋势,同时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全力推动碳纤维国产化趋势。
1. 产业链上游说明: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业链上游的主要参与者为化学纤维生产原料及设备提供商,两者的发展情况如下:
(1)原料提供商:化学纤维上游原料主要包括生产涤纶所需的PTA(精对苯二甲酸)、MEG(乙二醇)及生产锦纶所需的己内酰胺等。①在PTA方面,由于中游化学纤维生产商多以自行制备PTA的生产方式为主,因此上游原料对行业的影响实际可追溯至制备PTA所需的PX(对二甲苯)环节。2022年中国的PX进口量为1058.2万吨,对外依存度连续第四年下降,主要进口源为韩国、日本及台澎金马关税区。2019年是中国国内PX项目投产的元年,主要投产方为民营企业,随着中国民营大炼化项目进程的推进,中国本土的PX产能将得到大幅提升,日本、韩国等国际PX出口商的议价地位将被弱化。②在MEG方面,中国对国外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2022年中国MEG进口量约为1220万吨,进口依存度下降超过10%。以生产工艺为标准进行分类,MEG可分为油制MEG及煤制MEG两类,中国由于原油资源的长期短缺,自产MEG大部分为煤制MEG。目前中国煤制MEG项目整体运行稳定性欠佳,实际产量及质量水平不高,在短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进口依存度。③在己内酰胺方面,由于其下游产品锦纶切片市场出现了供应过剩的情况,中国己内酰胺产品价格呈现下行趋势。
(2)设备提供商:化学纤维上游设备主要包括聚合、纺丝、拉伸、卷绕、后处理等关键工序设备及喷嘴、喷丝板、卷绕头等设备组配件。目前中国化学纤维设备市场呈现出本土与国际品牌共存的局面。凭借下游化学纤维产业发展时间早带来的技术先发优势,国际化学纤维设备厂商在中国化学纤维设备高端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代表性企业有德国欧瑞康集团旗下的欧瑞康巴马格(Oerlikon Barmag)及欧瑞康纽马格(Oerlikon Neumag)、日本的TMT公司(TMT机械株式会社)等,本土设备厂商在高端市场中仍处于较弱势的地位。在中低端设备市场,国产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自给率大幅上升,代表性市场有聚酯设备、化学纤维长丝设备等。聚酯设备领域,在国产聚酯技术及硬件水平提升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初建设的聚酯产能中,装备国产化率已达到75%以上,目前行业中已全面普及国产聚酯技术及设备。在化学纤维长丝设备领域,随着国产设备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大型厂商推出了与国际技术水平接轨的高质量产品,国产化学纤维长丝生产设备的市场份额已达到30%以上。
2. 产业链中游说明: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业链中游的主要参与者为化学纤维生产商,中游化学纤维生产商的议价地位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种有所分化,产量规模较大的品种(以涤纶为代表)及差别化品种的生产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第一类议价能力较强的中游化学纤维生产商为大体量合成纤维品种的生产商,主要代表为涤纶长丝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涤纶长丝行业在近几年的洗牌重整后初步形成了寡头格局,2022年前6大企业产能在行业中的占比超过40%。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未来一至三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在应用端行业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涤纶长丝龙头企业的议价权高于下游。第二类议价能力较强的中游化学纤维生产商为差别化化学纤维品种生产商,代表性企业如差别化聚酯纤维生产商苏州龙杰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该类企业数量较少且产品创新性强、可替代性低,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强。
3. 产业链下游说明:
化学纤维产品的直接下游为纺织品制造商,包括纺织、服装、家纺、汽车内饰、工业织物,这一环节整体处于弱势的议价地位,其中,纺织和经编行业是化学纤维行业的主要消费领域,占比约70%以上。家纺、汽车内饰、工业织物等领域的消费占比较小,但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这些领域的消费也在逐渐增加。根据中国化纤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1.09万亿元,其中纺织、服装行业的消费占比达到了73.5%,分别为32%和41.5%。家纺、汽车内饰、工业织物等领域的消费占比分别为9.7%、4.7%、12.1%。其中,家纺、汽车内饰、工业织物等领域的消费占比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而逐渐增加。以经编行业为例,虽然在近年中的产业规模有所扩大,但行业的集中度依旧不高,企业平均体量小,在A股市场中目前仅有宏达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为经编业务。在行业集中度及企业规模均小于中游的情况下,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弱于中游。
6.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规模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规模
随着下游终端应用领域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等行业增长放缓,中国化学纤维市场进入了增长率较低的成熟阶段。2017年至2022年,中国化学纤维年产量由4877.05万吨上升至6697.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6.6%。
中国化学纤维市场规模增长主要有两大动力因素,其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消费者对纺织品、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化学纤维行业的需求增长,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2022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达到3409.5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化学纤维制品同比增长超过5%。这表明化学纤维行业的需求依然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市场规模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增加趋势;其二,近年来政府逐渐收缩环保政策,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对化学纤维行业的环保要求也日益严格,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推动化学纤维行业向更加环保、绿色的方向发展。另外,随着化学纤维规模化和智能化生产实现,未来化学纤维成本将显著降低。
未来5年,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纤维等领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化学纤维市场整体规模仍将保持上升态势,有望保持6.6%的复合增长率,在2027年达到9219.73万吨。
7.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竞争格局
从全国竞争格局来看,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所披露的2022年化纤行业产量预排名,可以分为第一梯队:桐昆集团、恒逸集团、新凤鸣集团和国望高科等企业;第二梯队:恒力石化、赛得利集团、百宏聚纤科技等企业;第三梯队:三房巷、荣盛石化和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以桐昆集团为例,该企业现具备1000万吨原油加工权益量、420万吨PTA、900万吨聚合以及950万吨涤纶长丝年生产加工能力,涤纶长丝产能产量位居全球之首,其产品在服装、家纺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牢牢占据着中国化纤行业的龙头企业地位。
在市场竞争方面,不同细分产品的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高端化学纤维产品市场:高端化学纤维产品如芳纶纤维等有机高性能纤维和碳纤维等无机高性能纤维市场中,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际市场参与者凭借领先的核心技术及稳定的产品质量,在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芳纶纤维领域典型企业有美国的陶氏杜邦公司(DowDuPont Inc.,以下简称“陶氏杜邦”)等,碳纤维领域典型企业有日本的东丽公司(Toray Industries,以下简称“日本东丽”)等。以芳纶纤维市场为例,根据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22年中国对位芳纶的进口依存度高达95%。高性能纤维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且与军工国防等机密领域联系密切,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严格的技术保密与封锁。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对高性能纤维行业的支持,中国高性能纤维行业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在整体产能上已初具规模,但是在核心技术及市场份额的竞争上仍需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中国代表性企业有芳纶纤维领域的烟台泰和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碳纤维领域的威海光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及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中低端化学纤维产品市场:对于中低端化学纤维产品如涤纶、锦纶、粘胶纤维等常规品种,中国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且具备了向土耳其、美国、越南等海外市场出口的能力,本土大型企业主导了相关产品市场,如涤纶领域的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桐昆集团”),锦纶领域的福建锦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江科技”),粘胶纤维领域的新疆富丽达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丽达纤维”。在行业集中度方面,随着中国环保治理力度加强、支持性政策对领先产能倾向性加深,中国化学纤维市场逐渐向具有产能及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集中,规模小的落后产能在成本倒逼下将退出行业竞争,行业寡头化态势日益凸显。以涤纶长丝为例,中国涤纶长丝产能中,前六位龙头企业在全行业产能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36.9%上升到2022年的52.0%。
面向未来,趋于垄断是未来化学纤维市场的主要趋势。目前,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已经经历了多次洗牌和市场调整,市场规模和品种已经逐步稳定。同时,化纤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以聚酯纤维为例,中国龙头企业海绵集团、天津三利、山东海化等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这一趋势将会继续加强,未来中国化学纤维市场将趋于垄断。
文章来源:前沿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