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两会盛大启幕,“科技创新”再度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多位企业家代表、委员带着精心准备的提案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前沿领域,从优化融资环境、推动 AI 安全发展,到人才培养、算力建设等多个维度建言献策,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力求在全球科技竞争浪潮中抢占先机,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01
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全力以赴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有研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晓晨:
中央企业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进高效率创新协同、高水平创新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效贯通,全力以赴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更好履行科技创新使命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时,赵晓晨呼吁:一是要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各方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产学研用融合的主导作用。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二是要组建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院,持续提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如绿色低碳冶金、高纯金属靶向提纯、结构材料新型强化机制、AI+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布局一批底层“根技术”,推动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三是要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如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拓展“第二场景”应用,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完善职务发明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充分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02
从规划布局、平台建设、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与第一驱动力。在杨长利看来,当好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要从规划布局、平台建设、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杨长利表示,要聚焦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布局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聚焦健全科研管理机制,优化研发投入机制;要聚焦人才强企工程,构建由中青年专家、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和战略总指挥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科技研发人才高地。
03
聚焦科技创新,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
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辛锋以核领域为例指出,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投入、原创性技术突破等方面与美俄仍有差距,尤其是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亟待优化。
“科技成果必须具有经济属性,才能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辛锋呼吁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技术使用费列支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从依赖财政拨款转向市场化运营。他建议,通过政策松绑激发科研院所活力,同时加大核能领域基础研究投入,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长效支撑。
04
通过制度创新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
他建议,针对企业实验室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通过制度创新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更要重视‘从1到100’的产业化落地,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最后一公里’是关键。”贾少谦指出,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需求,企业实验室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是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抓手。
“我国企业实验室建设仍存在缺少适配的评价机制等问题,建议构建差异化企业实验室评价体系,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实验室的创新活力。”贾少谦建议,针对企业实验室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加大对企业实验室“技术产业化率”“成果转化收益”等考核指标权重,引导企业实验室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向技术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培育方面发展。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攀登世界前沿,又要‘立地’服务产业需求。”贾少谦表示,海信将以大企业担当发挥表率带头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跑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度”。
05
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率先产业化企业给予政策保障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刘晓华:
他建议,一是要建立首次产业化风险分担和资金支持机制,破解“不敢转”难题。建立健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技术目录”,设置“首次产业化专项基金”,对照目录定向支持,综合运用无偿资助、风险补偿、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如首套装置、首套产线建设等提供贴息甚至无息贷款、保费补贴,市场推广阶段按销售额一定比例给予后补助,持续科技攻关研发给予一定比例的无偿资助等。二是要优化税收政策,激发“主动转”动能。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首次产业化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对企业因首次产业化而产生的亏损,允许延长结转年限;对参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首次产业化的科研人员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
06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各行各业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戴和根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化,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筑业正积极探索研究绿色低碳领域新技术、新模式,大力推动绿色建筑、零碳改造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戴和根说。
07
推动中国在AI浪潮中快速抢占制高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所属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
他认为,必须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其关键在于强化人工智能协同创新,扬长补短、凝聚合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实现高水平应用。
郭御风建议,加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机制。希望国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芯片+算法+场景”的攻关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同时,推动多模态行业大模型在垂直场景落地,填补技术与应用间的“鸿沟”。他期待,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生态共建,推动中国在AI浪潮中快速抢占制高点。
08
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邯郸市科协主席凌涛:
凌涛注意到,当前依然存在科研院所科创资源底数不清,企业技术需求不明,高校、科研机构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科创服务效能不高,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不健全,技术经理人培育和激励尚存短板,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
在增强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方面,一是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搭建等方式,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筛选和评估,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服务企业台账、技术需求项目库、产学研合作项目清单,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探索。二是畅通互信互利的“双向链接”交流机制,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大科技成果数据平台的开放共享,发挥企业出题人、阅卷人作用,由企业张榜挂帅,以自身需求为牵引,全方位推进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三是提高场景应用水平,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更快进入市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精准识别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
在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聚焦核心要素合理配置,前瞻性谋划技术经理人队伍布局。二是优化技术转移人才供给结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级培育矩阵。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引入专家人才,鼓励项目企业专家“站上三尺讲台”,鼓励科研院所为项目企业全面输送人才。三是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路径,提高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在持续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与法律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激励机制,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