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翘楚,家国江夏。从农业大县到工业立区,再到产业兴区、创新活区、共富强区……围绕科技创新和城乡融合,《江夏区志》里一页页载满了拼搏。
近几年,江夏区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3311”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耦合,生发出强劲新动能,一个个在全国叫响的“硬科技”从这里走出,一项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举措在这里落地。
汤逊湖畔,新质迸发,城乡辉映。刘汉林摄
北部产业腾飞,南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三山三水三分田”的资源禀赋优势,生态为基底、生产为支撑、生活为根本,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型城区加速绘就。
江夏北部产业聚集,阳光创谷产业园内高新技术企业众多。
破解锂电池回收世界难题
一个个“硬科技”在全国叫响
11月30日,瑞科美武汉光谷工厂的生产线上,一只只废旧汽车锂电池卷芯经拆解后,附着在卷芯极片上的磷酸铁锂被高效分离、高纯收集。全程不使用水、酸碱溶液或其他溶剂,不会产生任何废液和废气。
新能源,是趋势,是机遇。但世界范围内通行的锂电池回收技术耗电量大,污染严重,综合回收利用率低。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曹元成在江夏创办武汉瑞科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带领团队开发了全球首创的全流程“干法”回收生产线,翻越“技术珠峰”,破解了绿色回收废旧汽车锂电池这一世界级难题。
曹元成介绍,截至目前,瑞科美已先后在武汉、佛山等地建成4条“干法”再生利用锂电池规模化生产线,累计让超3万吨废旧汽车锂电池“起死回生”。
汽车,近十年来一直都是江夏经济“压舱石”。随着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区内及时鼓励相关车企快速转型,并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引来一批包括瑞科美在内的头部新能源企业落户。楚能新能源从江夏研发生产基地出发,两年完成三大生产基地建设,搭建完整的锂电池上下游产业链;金盘科技在江夏建成第三代数字化工厂,打造上能日光发电、下能吸收地热的“零碳”智慧园区……
头部企业集聚,让新能源产业在江夏从无到有,短短两年内形成“研发制造—系统集成—能源装备—关键部件—电池回收”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科技创新加码,让该产业充满生命力,2023年产值已达70亿元,今年将突破100亿元。
依托“车光康”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等新兴产业,江夏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一个个硬科技、大项目不断涌现。
汽车产业由老焕新,仅其中一个零部件——汽车转向系统就占领全国37%的份额,两家专注于汽车转向系统研发生产的企业在江夏扎根壮大:博世华域6次追加投资,将研发中心搬到江夏;楚冠捷每年投入3000万—5000万元的研发费用,从江夏出发出征国际市场。
博世华域生产线上,精密的转向系统由机械臂精细生产。
光电子和智能物联产业潜力巨大,前者涌现了致力于设计和制造业内插入损耗最低、带宽最大的酸光学集成电路和组件的安湃光电等企业,今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61%,后者依托海康威视等企业,今年上半年产值增长320%。
发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湖北江夏实验室三张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名片优势,江夏郑店街道打造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已聚集100余家生命健康企业。今年上半年,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获评“中国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优秀案例”,成为湖北省唯一入选园区。其中以基因治疗为主营业务的劲帆生物,在全球率先突破了基因治疗一项底层技术,把病毒载体产率和稳定性提高了5到10倍,让许多无法治疗的罕见病有了研发“特效药”的可能性。
拿出300万奖金面向全国招人才
一批批科创成果接连落地
一种比传统防护服轻三分之二的新材料防护服,即将推广惠及广大医护人员。11月中旬,在江夏的湖北省先进纤维材料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先创平台),稳健医疗(武汉)有限公司与湖北中辐新材料有限公司围绕“绿色高性能辐射防护超材料”项目合作签约,双方将联手让更多医用防护装备性能得到提升。
作为湖北省首批3家综合型创新平台之一,成立以来,先创平台已经围绕纤维材料产业领域的研发、转化与服务,落地企业20余家,推动“大口径高通畅率人造血管”“3D视觉AI智能理疗机器人”等一批先进项目加快产业化。
为全力打造“创新转化首选地”,江夏区建成了包括先创平台在内的6家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了2家省级中试平台、2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成为江夏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中转站”。
今年9月,江夏区与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约,三方将在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共建武汉合成生物中试基地,打造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秉持链长+链主+链创思维,把创新平台建立在链主企业上,该中试平台由上市公司嘉必优主导,将在全球范围内筛选一批生物制造等相关领域具备中试转化条件的项目,进行就地转化。”郑店街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多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江夏区如同沃土滋养着每个“科技种子”。而在沃土之上,深知“肥料”之于作物成长的重要性,江夏区持续加大在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上的投入,形成了资源汇聚的良性循环。
今年10月22日,江夏区宣布拿出300余万奖金,面向全国寻找优秀技术经理人。这些“科技红娘”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嫁接在各方投资人、企业家、技术经理人、律师、技术专家等之间,将大大加速科技成果在江夏区的落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寻找“科技红娘”的同时,江夏区面向全国发布的8个“揭榜挂帅”项目,也已全部“揭榜”。武汉客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客车)在突破开辟新赛道时遇到技术瓶颈,政府张榜后,他们如愿对接上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对方的方案正能解决公司遇到的技术难点。
“启动‘揭榜挂帅’和技术经理人大赛,都是为了帮助企业减少研发投入成本,搭建起‘江夏需求、全国解决”’和‘全国需求、江夏解决’的技术解决网络。”江夏区相关负责人说,“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正在江夏区深度融合。”
坚持以“耐心资本”陪伴硬科技成长,江夏区率先设立“1+5”区级政府投资基金,将天使投资的“容亏率”从全国最高的50%提高到60%。
城市居民争相入驻“共享村落”
一座座网红村爆火出圈
梁子湖畔,沉寂了几十年的“空心村”山坡街道熊家湾,在“95后”青年方若名的手下热闹了起来。村里建起了共享食堂、共享菜园、共享钓场,14户来自城市的“新村民”入驻一期项目,在城市近郊找到了一处偏安一隅的“小远方”。
“共享村落”里市民打造的度假小院。
这是方若名带领团队湖北乡下有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一处“共享村落”。2023年,山坡街道主动找到提出“共享村落”运营思路的方若名,在街道、村两委的帮助下,对村子进行整体改造,招募有长期居住需求的城市居民,参与共建、融入乡村。探索出了一条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梁子湖、鲁湖、灵山、八分山……江夏区生态禀赋优越,乡村文旅资源丰富,通达中心城区的交通路网完善。随着江夏区因地制宜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不断推动城乡融合,一座座 网红村落接连出圈。小朱湾被称作武汉版“有风的地方”,是周末出游打卡的热门地;林语未来村以“国企联村”形式建设,村民变股东、资产变股权、人人领分红,不仅建筑焕新升级,乡间的特产、文创也“全套出村”,实现农文旅共富发展。
多管齐下,联动发展,持续不断的创新模式,让江夏南部乡村焕发崭新活力,一个个生动的“江夏故事”也因此生长。
在郑店街道,“试验田”变“致富田”。一家大健康企业规划建设研究基地,开展低谷蛋白、有色香稻、巨胚稻等优质香稻品种研发,并以郑店为核心,辐射布局了850亩功能稻米种植基地,引导周边农户参与种植,预计年产40万公斤。
在五里界街道界镇社区,一个社区党组织领导带领16个志愿服务队,带动无数个金牌志愿者和热心群众参与自治。不久前,界镇“1+16+N”模式与高峰村一核五治乡村治理项目,共同入选了“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4)”名单。
而广袤的南部乡村,还有着无限可能。正在高标准建设中的山坡副城,中心城镇,将打造为带动江夏南部区域发展的产业中心、生活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交通枢纽。2023年以来,南部医疗中心项目、武汉南交通枢纽项目、山坡中学改扩建项目已陆续动工,将于2025年逐步投入使用。11月26日,位于江夏区山坡街道的江夏南部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也正式开工。
环鲁湖EOD项目生态治理项目预计年内完工,将包含住宿、饮食、游乐、文化、夜游等重点业态,串联鲁湖及其周边旅游环线,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转化为富民强区的“金山银山”。
郑店街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街道将在东风村、杨树嘴村打造集商旅办公、三产融合、创新示范等于一体的田园商务区,让一栋栋商务庭院在湖边、林间、山野里“扎根”,将郑店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生态为基、创新为翼,汤逊湖畔,核心科技策源地、创新转化首选地、城乡融合示范区正在加速崛起,一座山水活力未来城,潜力无限、前途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