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先期报告,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第一,其中,武汉科技创新集群位居全球第13位、中国第5位。 “武汉是科教大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9月12日,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在接受湖北日报专访时说,武汉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工作部署,坚持以改革推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谈科技体制改革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省委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武汉市将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郭元强说。 九峰山实验室,9000平方米的洁净室内,上百个项目正同时运转。成立仅3年,这座位于光谷的新型研发平台,不仅诞生了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还吸引近30家半导体链条企业毗邻而居,成为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生动写照。 郭元强表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武汉市将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打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抢占创新策源高地。同时,以市场化机制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增强中试验证、检验检测等转化服务功能,健全技术经纪人队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今年7月,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两只政府产业基金设立,未来5年市级产业基金政府出资达5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发展。郭元强说,武汉市将完善科技金融体制,发挥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的作用,大力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以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基金布局。 谈教育人才改革 培育引进更多战略科学家及创新团队 省委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郭元强说,武汉拥有92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他表示,武汉市将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强高等教育,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探索高校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加快打造环大学创新带。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学习型城市。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武汉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近3年留汉创新创业大学生达96.8万,全市各类人才总和超过450万。郭元强说,武汉将以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契机,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一方面,优化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学子聚汉”工程,培育引进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同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新机制,构建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环境。 谈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省委全会提出,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支撑,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郭元强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武汉将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奋力实现换道超车。 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氢能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脑机接口、先进半导体、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此外,武汉市还将建立前沿科技定期评估机制,实施“育苗工程”,扶持一批本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着眼长远培育未来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