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

两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近期于《中国科学基金》发文建议:“鼓励支持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各方优势特色联合培养人才,形成体量充足、学科齐全、素质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储备。”笔者认为,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这一提议或可结合此前的国自然改革风向、科技部新动作,对未来学术科研风向有一定预示作用:这或许意味着,科研重心向“横向”偏移,更接近“市场”。


01鼓励“横向”科研,创新更接近“市场”


“横向”科研,即为潘建伟教授所说的“鼓励支持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强与“企业”合作,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上中下创新链条,让科研创新更接近“市场”。

其实,鼓励“横向”科研,在今年国自然改革风向及科技部最新“调整”均有迹可循。

首先,国自然改革风向上,此前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窦贤康在接受《国家科学评论》专访时早已透露未来的科研风向。

窦贤康表示,一是在项目资助上,要联合省市、企业、行业部门等联合基金项目,以多元资助助力“优秀科研人员围绕‘题目’背后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二是在成果转化与主体协同上,要充分发挥国家自然基金成果转化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达成科研成果与企业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三是在具体举措上鼓励支持依托科学基金仪器类、重大、重点和联合基金等项目,加强地方协作。

其次,科技部最新“调整”上,科技部自上而下密集设立中央及各省市属科技委员会,助推科技创新更贴近“市场化”需求。

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省级党委科技领域议事协调机构设立按实际组建。今年以来,江苏、河南、内蒙古、浙江、辽宁、吉林、四川等省份相继组建省级科技委员会。7月11日、16日,南京市、成都市科技委员会也先后成立。

今年6月,首任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丁薛祥在出席全国科技大会时表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强化需求牵引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02“横向”式科研或成未来“新风口”


目前,国内高校“横向”式科研仍占少数。在校企合作形式上,与企业合作的仅停留在校企共建和人才培养上。据研究,国内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订单式”模式(校企联合教学,促就业)、“工学结合”模式(兼具高校学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并未触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深度合作。在“横向式”科研的具体实践上,以西湖大学尤为突出。今年4月,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联合入驻,充分发挥校、企、研三方优势,打通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上中下创新链条。施一公表示:“高层次人才与颠覆性技术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本’和‘源’,也是校地合作共赢的关键发力点,实现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让更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新锐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就要“更好地链接基础与应用、创新力与生产力”。

因而,“横向”式科研,东风将起!对学者而言,“横向”科研、“市场化”已成未来科研“蓝海”。诸位学者或可根据自身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以及职业定位作一重新定位考量。


写在最后


如潘建伟所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全链条布局和顺畅发展路径。笔者认为,一方面,当下横向式科研已具备诸多政策倾斜与制度支撑。另一方面科研确有接近“市场化”的需要,横向式科研若成未来“新风口”,于各位学者而言,将迎来重大机遇。当然,上述内容仅为一家之言,欢迎留言互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