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院所给予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已经到位,奖励平均达到70%,最高超过90%。在一系列利好政策鼓励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也取得明显进步,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2022年已达到36.7%,比2018年提高4.3个百分点。今年1-2月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65.1%。”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引用的一组数据,让人们看到科技创新政策正在落地生根。
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周黎安也看到了差距。“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总体上仍然偏低。更为关键的是,作为我国科研资源和人才队伍最为集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严重不足。2022年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是48.1%,而高校只有3.9%,科研单位为13.3%。”周黎安如是说。 周黎安分析,从宏观层面看:
一是科研项目政策导向与高校院所考核机制的指挥棒存在问题。长期以来高校院所过分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立项和考核过于强调专利数量指标,对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重视不足。
二是从资产管理体制看,现行的政策法规将科技成果纳入国有资产管理,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领导及科研人员因担心科技成果转化潜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而顾虑重重。
三是从科技成果定价角度看,当前技术要素市场缺乏交易双方认可的价值评估体系,导致知识产权定价难、价值评估社会认可度低、交易不确定性大等症结问题。
如何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周黎安表示,这需要加速创新体制改革。为此,他建议:
一是针对指挥棒问题,建议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提高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中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标权重,同时提升科研项目申报和结题要求中成果转化的考核比例,引导科研人员在研究阶段提前对接市场和产业需求。在破“五唯”的基础上出台新的指导性文件,将成果形成的专利从数量和指标导向转变为质量和市场应用导向。
二是针对国资管理问题,考虑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必然存在价值波动以及成果产业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建议探索完善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内在规律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建议扩大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不再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试点范围,对于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可考虑放宽监管标准;建议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审计制度,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制度,赋予战略科学家、科研带头人更大的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
三是针对成果定价问题,鼓励社会多方参与知识产权评估认证试点,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国家认可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标准,为解决知识产权定价难、消除国有资产流失顾虑、促进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奠定坚实基础。发挥一些地区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搭建价值评估认证电子信息平台,积累知识产权成交价格等相关数据,助力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标准和方法的持续迭代优化,为最终建立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和技术交易市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