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

  随着知识经济及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日益凸显,知识产权活动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常见的经济行为。商标、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也逐步成为企业利益冲突的焦点和纠纷的导火线,如何有效识别和管控企业知识产权风险便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知识产权风控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涉及企业的研发、制造、采购、销售、人资、财务、等多个环节/部门,需要从制度、流程、组织等多个层面确保企业各项知识产权活动的合法合规,有效预防和降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

  有效的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管理可以降低企业侵权风险,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大盈余。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风控管理呢?

 

  01 内部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和预防

  

  风险的识别和预防是关键,企业需要定期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知识产权风险源进行识别、监控并及时改进。就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简单梳理,分享给读者。

  NO.1 人力资源环节

  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企业在招聘及用人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包括:新入职人员受竞业禁止条款或其他知识产权条款的限制、在工作中侵犯前雇主的商业秘密、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等。

  应对策略:

  (1)招聘阶段,做好知识产权背景调查,了解应聘人员之前的工作内容涉及知识产权的情况,是否受到竞业禁止条款或其他知识产权条款的限制。

  (2)入职阶段,及时签署劳动合同及保密协议,约定知识产权权属及保密事项等,对于研究开发等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的岗位,还需签署知识产权声明,承诺不会违反本人对原单位的任何竞业禁止义务、不将任何涉及第三方的商业秘密带入公司,且不在公司使用,不会违反对原单位的任何知识产权归属协议所确定的义务等。此外,人力资源部门还须做好新入职及各岗位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防止无意识的侵权行为的发生。

  (3)离职阶段,对离职员工进行知识产权事项提醒,涉及核心知识产权人员须签署离职知识产权提醒或协议,明确其自离职之日起一年内申请的与在工作期间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申请权属于公司,且未经公司书面同意,其不得泄露、公开、发布、出版、传授、转让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使得第三方知悉公司的保密信息,否则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NO.2 采购环节

  采购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采购环节涉及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包括:企业采购仪器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办公设备和软件等因侵犯或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导致的侵权风险,以及因知识产权问题而导致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索赔纠纷;尤其是目前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已经逐渐成为各供应商市场竞争的利器,企业的不同供应商之间因供货比例而产生的互掐现象也时有发生,且会殃及采购方。

  应对策略:

  (1)供应商开发阶段,及时收集供应商的相关资质(代理资质、营业执照等)及知识产权信息(包括供应商拥有产品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信息、供应商及该产品的知识产权诉讼信息等),并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验证和评估,将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作为是否将其纳入公司供应商名录的关键指标之一,以避免采购知识产权侵权产品。

  (2)合同签署阶段,采购合同中应明确知识产权权属、许可使用范围、侵权责任承担等多项措施避免或减少采购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风险,还可要求供应商提供不侵权分析报告或承诺函等。比如,因采购的零部件导致最终产品侵权,可利用签署的知识产权保证条款来排除企业的侵权责任,减轻可能发生的侵权赔偿责任,即使在将来的诉讼中被判决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在诉后依据所签署的采购合同条款向供应商追偿,将侵权风险转移。

  (3)纠纷应对,若收到相关侵权的投诉或函件时,公司应作为善意使用方及时与相关产品的供应商联系,要求及时进行分析应对,若确存在侵权风险的,则要求供应商及时应对解决,否则公司需综合评估、谨慎选用。

  (4)采购信息管理,须做好供方信息、进货渠道、进价策略等采购信息资料的涉密管理,防止泄密对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NO.3 立项及研究开发环节

  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新技术、新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立项、研发方案的确定、测试、试产、成果的保护等不同阶段都涉及知识产权的风险。比如,立项阶段未经检索导致重复开发或存在严重的侵权风险而不能批量生产,研发投入白白浪费;研发方案确认后,未经检索分析导致产品侵权,落入竞争对手部署的专利陷阱中;或是对开发的新技术或产品没有及时的转化为知识产权予以保护,导致权力丧失或被限制使用;委托开发/合作开发中知识产权约定不清楚而导致企业与合作单位之间出现知识产权权属纠纷、共有知识产权行权或收益分配纠纷或产品侵权索赔纠纷等。

  应对策略:

  (1)产品立项前,尤其对全新的项目,应做好立项知识产权分析调查,了解项目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信息,明确现有技术及技术风险点,以及综合市场调研的情况,明确该产品潜在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必要时考虑与高校或外部技术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可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立项与整体预算的依据。

  (2)研究开发阶段,根据立项书的要求,对项目所在领域的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检索,分析项目的竞争对手状况和项目技术发展状况等,尤其是针对项目新功能、新技术,若存在侵权风险,则应做好疑似侵权产品的替代性分析或规避设计,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此外还应根据项目开发周期的长短,跟踪和监控开发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如果开发周期相对较长,则需要重新进行二次检索分析,并根据检索结果决定是否实时调整研究开发策略和内容,避免或降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3)研究开发阶段,可根据确定的研发方案和线路,制定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和策略,并及时对技术开发成果进行有效的保护,确保在产品上市前能拿到相应申请号,对于不能通过反向工程获取的技术成果可考虑通过技术秘密予以保护,比如部分工艺方法、软件源代码等。

  (4)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在项目开始前,需与合作伙伴谈好核心知识产权条款并签署保密协议。例如企业委托第三方合作开发时,企业可在合同中明确以下事项:

  ①可要求第三方将其拥有的实现委托项目目的所使用的背景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给予企业方许可,该许可可以是免费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世界范围内的。

  ②前景知识产权的权属,若共有则应明确共有知识产权行权或收益分配原则。若第三方所有则须明确企业许可使用的类型、时间、范围等(如排他的、免费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世界范围内的等)。

  ③可要求第三方做出不侵权承诺并约定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④后续技术改进的权属及许可。

 

  02 外部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


  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都存在不同的知识产权风险,而上述对人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梳理主要是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防的角度出发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NPE(non-practicing entity,非实施主体)及诸多知识产权许可组织和权利人向实体企业发起诉讼或主张许可费的情形越来越多,尤其是电子及通信行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此外,被诉讼或主张的对象也逐渐向中小企业扩张,暂时的风平浪静也千万别侥幸,他们是要等到鸭子长肥了再宰,让其他企业为他们挣钱。

  企业应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在收到各类知识产权侵权函件后,应积极应对,降低许可及诉讼的风险。通常收到的知识产权函件主要内容都是“权利人要求公司取得其知识产权许可(专利许可、软件版权许可、字体、图片、音乐许可等),并声称公司侵犯其专利权或声称其拥有某项/多项标准的必要专利,要求公司获得许可”等。

  下面以涉及SEP(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函件为例:

  首先,企业收到函件后应明确发函主体是专利池管理组织、纯粹的NPE还是一般专利权人,并及时了解企业产品涉及标准的应用情况,收集国内外以及同行接受该标准专利许可的情况,综合评估分析接受该专利许可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谈判策略。如有必要接受专利许可谈判的,应成立专利谈判小组,组建谈判团队。团队至少应包括技术团队、商务团队和法律团队,专利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对涉及专利的有效期、布局区域、标准与专利的对应关系或产品与专利的对应关系、专利的稳定性等进行详尽的分析,作为企业谈判的依据和支撑。

  此外,对于SEP的许可,还得充分利用FRAND原则(fair,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tory,公平、合理、无歧视),保障被许可人的利益。尤其在许可费率的谈判上,虽然各标准组织均未对合理使用费有明确的定义,但被许可人还是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争取谈判的主动权和利益最大化。比如了解或分析许可方专利对标准的贡献,许可方的SEP对企业产品整体功能的贡献,该项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用叠加的问题(比如一项标准中数个专利的累积许可费超出被许可人执行标准所获得的利润),该标准必要专利其他权利人或管理组织(或同类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政策,终端产品与最小可售单位的许可问题以及许可方SEP专利的有效期和许可范围等。

 

  03 文章小结

 

  总之,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源于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涉及企业的研产供销等各个环节,降低风险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风险防范,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遍及全业务流程的知识产权风控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并完善,有效预防和应对公司的知识产权风险,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