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近年来,在一系列法规政策的推动下,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丰富成果,但转化不顺、产业化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要立足实际,进一步创新政策举措,加快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藩篱,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聚焦“转什么”,强化源头创新,提升市场适配科技成果供给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这篇大文章,首先需要破解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供应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困境,立足市场应用,从科技成果产生的源头进行机制创新,提升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研发成果供给能力。

一是建立完善需求导向的科研攻关机制,激发适配科技成果供给活力。市场适配科技成果研发,核心是发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的优势,让企业成为科研活动的出题者和产学研融合活动的组织协调者。要推动骨干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进研发活动一体化进行。同时,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面向企业与市场开展“订单式”研发。利用“揭榜挂帅”等形式,推动企业需求类重大科研项目攻坚,真正从源头上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

二是建立完善重大科技成果引进支持机制,提升适配科技成果供给潜力。从当前我省实际看,充分发挥创新后发优势,引进国内外重大适配科技成果尤其是京津地区高质量科技成果,仍然是提升科技成果供给水平的有效途径。具体实践中,可进一步创新引进支持举措,对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的创新主体,给予一定的奖补支持,放大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示范效应,提高市场适配科技成果引进能力。

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形成适配科技成果供给激励。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应用类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推动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效突出的高校院所给予奖励支持,充分调动高校院所积极性。

聚焦“谁来转”,创新政策举措,育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主体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体,既包括科技成果的创造提供者,也包括科技成果的受让承接者,还包括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必须育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主体,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承接力、推动力。

一是强化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提高科技成果创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着力破解科研人员由于收益不确定性导致的“不想转、不愿转”问题,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激励举措,切实激发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活力。

二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转化承接者的承接能力。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承接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目前,我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低端,并不具备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配套研发能力与实施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必须破解此种困境,进一步推动平台、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

三是重视企业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链接推动价值,大力引进培育科技企业家。发展实践表明,科技企业家能串起从科研到市场的完整创新链条。从我省实际看,既懂科技,又懂对接,且懂商务实践的科技企业家人才仍十分稀缺。要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中的企业家价值,加大科技企业家引进培育力度,加快建设一支既能带领创新企业孵化、又能带动产业链做大做强的平台型科技企业家队伍。

聚焦“怎么转”,打通“渠道梗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是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社会现实生产力的巿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应用分析与筛选、关键功能实验室验证、实验室原理样机、工程化验证、产业化量产等多个阶段,相应地需要经历概念验证、小试、中试、量产等多个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必须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关键环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

一是积极开展概念验证,跑好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首先需要填平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化成果之间的间隙,支持创新主体开展概念验证活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对前沿技术或取得初步基础研究成果的项目,提供评估辅导、敏捷制造、共享检测等服务,尽可能地减少科研成果在转化初期“夭折”现象。

二是推动中试资源共用共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小规模放大试验,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的关键一环。就我省而言,做好中试熟化,要破解中小企业无力建设中试平台,高校、龙头企业不愿开放中试平台的困境,围绕“建圈强链”的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通用型、行业性中试基地,积极推动中试资源共用共享。

三是加强场景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应用场景作为科技成果试验、转化和产业化的复合载体,为新技术、新成果提供了市场化应用试点,因其最大限度地推动了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航标,在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我省,要坚持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的思路,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常态化挖掘场景资源,发布场景清单,组织场景对接,打造一批地标性场景创新活力区,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落地应用。

聚焦“便于转”,优化创新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从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做优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服务,提升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效率。充分发挥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展示、交易、转化和产业化”功能,推动其与国内外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对国家和全省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跟踪,加强科技成果筛选、推送和全流程服务,提升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效率。

二是做大金融供给,打造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血液与催化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必须加大金融供给力度。要充分发挥省科技创业投资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的杠杆作用,聚焦“投新、投早、投小”,放宽申报条件和标准,引导更多民间资金投向技术难度大、回报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的初创科技企业。

三是做实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完善转化承接保障。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做实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高能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探索与京津联合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以及“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协同创新模式。同时,推动各地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在现有转化支撑平台基础上,对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创新支持举措,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项目用地、用能、开工审批等开辟快速通道,真正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到实处。